谒真谛寺禅师 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最早是在06年暗黑吧一吧友签名里看到“兰若高山处,烟霞嶂几重”两句,只觉意境深远,心向往之,便铭记在心。
如今已快十年,前段时间大半夜听写完TPO,劳顿困倦,关机准备上床的时候脑海里突然闪过这两句话,一下子清醒了许多,躺在床上细细品味,或许诗人只是用来描写拜谒真谛寺时所见山上景色吧,我却多想了几分意思。汉语功底不深,只得依托查找搜索。“兰若”指兰草与杜若,都是香草,很明显是美好事物的意象;兰若高山处,香草生长在高山上。“烟霞”大家都懂,就是山上的云雾,去过黄山,印象深刻,风吹云移,一倾万变,相隔十几米的景物,也是时隐时现,所谓仙境。
美好的香草是长在高高的山岭上的,又有数重布满烟霞的山峰相隔,很难到达见识。或许作者只是描绘一下真谛寺在高山上,周围有兰若,也能看到几重烟霞嶂,抑或作者也在暗示追求美好的事物,总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最终得到。无论是居上而观,还是居下而瞻,似乎都把王国维提到的大学者三重境界都包含了: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回首灯火阑珊处。求不得,舍不得,终自然而得。这是马拉松,是厚积薄发,是跬步千里。这是一万小时定律,我信奉这个。
近两年的迷惘和思索,观念价值受冲击也改变了很多,未来不确定,现实不满意,却在思索和内省中渐渐明晰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再看高中时的想法,当时向往的完全出世是不可以的,“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杜甫这么说,妻儿舍不下,把家安在山前呗,去山上拜谒并不远,又能在家陪老婆孩子。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其实作者是在前两句“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中走出来的:问道佛法,却发现自己写的诗是虚妄;反省自身,只觉酒为乱性污物,不喜自己酒后懒散颓靡之姿。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这两句意象绝妙。清泉在冰冻的细石上汩汩涌出,晴天里却落雪在长松枝上,读得这两句,只觉脑海中一片高山清冷凛冽,却又处处透露着生机的矛盾之感。不知何故,却联系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时语塞。这意境已然玄妙,阅历不足,不可妄论。
细细品来,其实全诗始末,也是作者的一番心路历程吧。
开头两句做了微信签名,跬步千里,祝福自己吧!
题目:Northern Hemisphere summer monsoon intensified by mega-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原文:Wang-PNAS-2013-110_14_5347-5352.pdf
笔记:不同于以往将全球各个季风系统分开独立研究的方法,作者从全球的角度考察了整个北半球夏季风的变化,认为从这一角度来看,北半球整体夏季风都是增强的,沃克环流增强;作者认为整个北半球夏季风的增强是归因于mega-ENSO(作者自己定义的一种跨尺度自然变率,跨越年际-年代际尺度)以及AMO的共同作用,以及半球间增暖的不同步。
问题:文章整体读来感觉平铺直叙,索然寡味,很容易就会走神。而且作者后来提出mega-ENSO后很是自卖自夸了一番:
1.3年滑动平均定义,使用方便,不用搞什么EOF第二模态或者滤波 2.适用范围比ENSO、PDO、IPO更广泛 3.多时间尺度的特性,联系年际-年代际变率 4.与NHSM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认为mega-ENSO具有定义简单等诸多优点,但是在讨论Hadley环流变化时,采用的是复杂的质量流函数的跨半球运输效果来评价的,当然,作者本身也强调了由于季风辐合区的巨大变动,评估Hadley环流变化是不容易的。可能是由于篇幅限制,作者并没有对mega-ENSO、AMO、半球增暖不均一对北半球季风作用的具体机制进行诠释,关于Hadley和Walker环流增强的机制也没有进行具体阐述。
不过,这篇文章发出后,引用非常高。之前某次开会,似乎也听到两位老师评价所说的“很会写文章,现象提出了,指数也定义好了,只要你做,绕不开它”指的似乎也是这篇文章。不能否认的是,这篇文章有多值得思考借鉴的地方,当然也包括技巧。
亮点和借鉴:
题目:Impacts of the north and tropical Atlantic Ocean 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sea ice 原文:Li-Nature-2014-505_7484_538-542.pdf
笔记:占坑,回填(20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