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Global Warming Shifts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Drying South Asia 原文:Annamalai-JC-2013-26_9_2701-2718.pdf
笔记:本文对近几十年来南亚地区季风降水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前人研究已经指出,随着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全球的降水有了微弱的增多,但主要的降水增长在中高纬度地区,北纬10-20纬度带上降水却有着显著的减少(Zhang et al. 2007)。而南亚季风区正处于这一纬度带,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降水的减少。
作者随后从观测资料和CM2.1 historical run去考察了降水减少的情况,发现与此同时,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降水确实增加的,出现了反位相变化。而这种长期的降水变化,在不包括人类强迫的PI Control试验中是不能看到的。于是作者提出他们的假说:人类强迫下(主要是CO2)西北太平洋降水的增多会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南亚地区降水减少。
为了证明这一假说,作者通过4组AGCM试验来考察印太地区海温增暖对南亚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SST的趋势加在西北太平洋,还是整个印太暖池,南亚地区的降水都是减少的,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降水是增加的。作者通过对湿静力能收支的诊断,发现南亚地区蒸发的减少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蒸发的增多对两个区域都有较大贡献。而环流方面,西北太平洋出现的气旋性变化使得出现从副热带地区指向南亚地区的北方扰动,这一扰动使得异常的冷平流和干平流进入南亚地区,造成南亚地区降水的减少。最后的讨论部分作者指出,2xCO2和4xCO2情景下,南亚地区降水是增多的。说明transient响应可能和平衡态是不一致的,未来究竟如何,还是存疑的。
亮点和借鉴:
1.从观测去找信号,提出假设,进而用model去验证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一定要重视和锻炼 (套路)
2.MSE的诊断方法可以借鉴,Moisture advection的诊断方法可以借鉴
3.考察观测现象时,将CMIP5的结果引入,指出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方法在研究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作用时非常值得借鉴
NCL v6.3.0发布后,发现新增了advect_variable函数,这对于一些复杂诊断方程的计算无疑非常方便,于是决定用ncl来计算Q1.没想到advect_variable函数与垂直积分函数一样,运行后告诉我找不到这个函数,这什么情况,新feature没加好就发布还说有了有了……坑爹啊。
后来用center_finite_diff_n中央差分函数配合完成,计算效率感觉比之前错误得用EC monthly数据算时高非常多(主要是short2flt函数慢),何况NCEP-DOE这套资料还是daily,1度和2.5度分辨率差这么多?没仔细算数据规模,不知道为什么……
写程序时基本没有出什么错误,对这类诊断方程编程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统一国际单位制,量纲要分析正确。还有平流项是严重的非线性项,一定要用daily算再平均到monthly哦~
第一次出图,1979年年均菲律宾海一带Q1与Day200时的Q1,一看就是对的吧:-)
Code放在了github的repo上,供参考
CD的文章默认都是这个。改下设置就可以
打开PDF文件,依次点击“编辑”、“首选项”、“文档”(种类)中选择“从不”选项并确定,默认的为“使用 PDF/A 模式下
参考资料: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1702-41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