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 self/Can make a Heav’n of Hell, a Hell of Heav’n.” –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心灵自有其处,它自身/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把天堂变成地狱。”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一 《F1》
你看电影版《F1》了么?
我和香菇,北上找了块IMAX 4K屏。
奈何这影厅,画质是到位了,但音效的话,响是够响,直接触发苹果手表的噪声警告,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突然发现,相比于4K画质,杜比7.1音效才是刚需。
轰鸣的引擎声,快点过去吧。
快点吧结束吧,鼓膜都要破了。
直到——皮特他,飞了起来,这一刻,影厅安静了。
“Time slows down. It’s quiet. It’s peaceful. You notice the clouds. You’re floating. You’re flying.”
(“时间慢了下来。一切都安静了,一切都平和了。你注意到云朵。你飘浮着,飞翔着。”)
二 心流
你可曾有过,类似电影中皮特描述的体验?
如果你看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是的,这种体验,被称作心流。
米哈里说,处于心流状态时,你会非常地专注当下,感觉自己能够掌控活动,即使面对挑战也有信心应对。
你的时间感会被扭曲,可能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或很慢,你完全沉浸于当下。
你的自我意识消失,不再关注自我或他人评价,完全地融入活动中。
心流过程中,你始终有很强的内在愉悦(Autotelic Experience),活动本身就为你带来满足感,无需外部奖励,过程本身就是回报。
哈,我居然首先想到的是,当年做高考数学题的感受?
哦,不包括解析几何题。
拥有内在愉悦体验的活动,还是蛮多的。
所以你一定体验过。
游泳,骑车,跑步,网球……
唱歌,绘画,演奏,写作……
甚至做饭洗碗的时候,就会突然升起一种淡淡的平静和舒畅。
一定有的吧。
可是,“时间感扭曲”,“自我意识消失”,甚至向皮特在电影中讲的“你漂浮着,飞翔着”。
似乎听起来玄之又玄?
甚至,我好像,从未有过这种体验,不是么?
心流状态,也有不一样的沉浸程度吧。
达到这种境界,可谓是巅峰的心流体验了。
琼浆玉露,可不是日日都饮得到的奶茶诶。
三 禅定
仔细想想,似乎,我曾经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真的达到过忘我和无念。
哪怕那种忘我的体验,转瞬即逝。
嗯,应该是,投入到某种爱好之中的时候。
如果你爱好编程,某个时刻:突然间思如泉涌,脑海中自动“印刻(imprint)”出一系列天衣无缝、丝丝入扣的执行逻辑,自豪和惊喜油然而生,以至于敲击键盘的十指,都无法企及脑海中精妙结构的展开。
如果你爱好跑步,某个时刻:突然间交替的双腿,变得轻松起来;之前的疲劳和疼痛,遁于无形;突然开始身轻如燕,甚至飘飘欲仙,觉得自己悬浮和飞翔起来了,不知不觉就冲过了常规5km跑量,甚至跑到8km,还欲罢不能。甚至跑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放松,头脑清晰。
我知道我知道,第二个叫“跑者高潮(Runner’s High)”。
多巴胺、内啡肽、内源性大麻素,交织飞舞,那可是爽歪歪了。
我们用了近两百万年的时间,进化得来的直立奔跑,可不要辜负这个技能哦。
哈,找了我自己的两次巅峰心流体验。
我们姑且,把那种巅峰的心流体验,称作禅定时刻吧。
咦,我又没出家,干嘛称作禅定。
因为我也不知道,如何描述呀,任你挑选吧:定、入定、禅定、正定、忘我、放空、无念、非想、三昧、三摩地、调直定、非想非非想,zen,samadhi。
总之和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脱不开关系的。
嘿,打开VSCode,View下面就有个Zen Mode,禅定模式,沉浸式编程。
话说,有了好用的大语言模型后,Vibe Coding,来来回回,实现倒是越来越快,可也更难通过写码入定了呢。
四 冥想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如果不加以审视,你是否会无端端地信任C医,而对坐禅冥想这种神神叨叨的事情,满腹狐疑?
从审视到袪魅的过程,时间维度上,是以年为单位的。
香菇说,垂钓就是她的冥想。
就算毫无收获,垂钓的时候,心也是平静的。
这我就不懂了。
拿起鱼杆,我就从来没钓上来过鱼,怎能不坐立难安,多呆一分钟,也是不可能的。
是不是,和你第一次尝试正念冥想的时候,很相似?
当然,如果你尝试过的话。
闭上眼睛,哪怕打坐一分钟,都如坐针毡。
更何况,很多人甚至没办法,盘腿打坐,比如我。
那就不要盘腿嘛,坐在椅子上,挺直腰背就好了嘛。
不行,一分钟也坐不住。
这里痒,那里痛,浑身不舒服,总要动一动。
这当然不怪你,2014年,有一篇题为Just think: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sengaged mind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
许多人难以独处并安静地思考。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6-15分钟内独自坐在房间里,不使用任何设备,仅靠自己的思想“娱乐”自己。结果:66%的男性和59%的女性报告感到不适或无聊。参与者平均在几分钟内就开始感到焦躁,难以持续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一些参与者宁愿选择轻微电击(实验提供的选项)也不愿继续独处。
因此第一次成功尝试冥想,需要一次重要的契机。
比如惊恐发作(Panic attack)。来来来,陪我一起体验下,那番真切的濒死感。
啥啥啥?
我真的就是这么幸运,医生告诉我,当那种不可控制的濒死感袭来时,默默告诉自己,好朋友,你又来了,没关系的。
坐下,闭上眼睛,深深吸气,注意气息从鼻吸入,缓缓流过鼻腔和咽喉,滑入气管,充盈肺部,扩张胸腔。
然后,张开口,缓缓地,让胸腔回落,自然挤压双肺,将一缕袅袅仙气,慢慢送返乾坤。
尽管还是一阵阵心悸,手脚冰冷、僵硬、麻木,胸口仿佛被压榨、捏碎,感觉自己马上要猝死了。
没关系,我只管坐禅,观呼吸,即便真的这么昏厥猝死,又如何呢?我自岿然不动。
然后,惊恐发作,这个好朋友,就静悄悄地走了。
It works!
爱德华·蒙克的名画《呐喊》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在奥斯陆的一条小路上走着,突然感到一阵焦虑”,或许是一次惊恐发作的体验。
是的,一分钟冥想,也是有用的。你的副交感神经,会因此活跃起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而它总告诉你: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从紧张焦虑时的应急手段,到规律的仪式和典礼,需要第二重契机——禅定时刻的到来。
偶然的一次,轻松感来临的时候,我想,不妨坐久一点。
过了没多久,突然间,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了。远端肢体的感觉,也消失不见,我仿佛漂浮了起来。
脑海中永远都在自我对话的那个声音,完全消失了。
小时候睡不着的时候,母亲告诉我,你不想事,就能睡着了。
怎么样才能“不想事”呀?难道脑海中的喋喋不休,不是人清醒的时候,默认且永恒的意识存在么?
直到那一刻,我才体验到“不想事”是怎样的。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清醒着,可是意识的边界,却似乎弥散不清了,而内心却又无比清澈和空灵。
我这是入定了么?突然一阵混杂着惊恐的狂喜情绪涌了上来,自我意识与周围环境却瞬间划清了界线,我又坐回到椅子上,脑海中又开始了喋喋不休。
才发现,即便继续冥想,也无论如何,无法再次入定了,低头看表,仅仅过了五分钟而已。
“Time slows down. It’s quiet. It’s peaceful. You notice the clouds. You’re floating. You’re flying.”
是的!一定会上瘾的。
然而,此后不下十数次的尝试,都无法再次进入如此深层的禅定。
后来,看到《禅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一书,作者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明确告诫修行者:不要将追求入定(samadhi)或其他特殊冥想体验作为坐禅(zazen)的目的。
当你带着追求入定的目的冥想的时候,你就没办法入定了。
一旦心中有所求,当然不再是空了。
为了冥想而冥想,为了坐禅而坐禅。
了解禅定一定会发生,要比追求它何时发生,更有效。
你要让冥想,成为如同每天睡觉吃饭、刷牙洗脸一般的习惯。
从一分钟都坐不住,到最长竟然能够冥想两个半小时之多。
如今每天,我都会至少固定冥想20-30分钟,只是闭上眼睛,内观呼吸,已经如此曼妙。
随时随地,不需要【凭借任何外物】,你就能够很好地和自己沟通与相处,自得其乐。
这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个技能。
钱钢在其《唐山大地震》一书中,描述了地震后,这样一类死者:
他们显然不是死于砸伤或挤压伤。完整的尸体上,留下的只是一道道指甲抠出的暗红色的血痕,那是疯狂地抓挠之后留下的绝望的印记。 这就是精神崩溃——一位亲赴唐山的老医生对我说,是他们自己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
大地震后,被淹埋在废墟中时,在那种无尽的幽闭与黑暗之中,一个人的灵魂,究竟凭借什么,才能够克服恐惧,不让自己的精神崩溃?
《心流》一书中,同样提到在外界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拥有自得其乐的精神支柱,是多么重要:
他们都因为能把悲惨的客观条件转变成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才得以生存下去;他们正是依心流的蓝图行事。首先,他们密切关注环境中的细节,并从中发掘可以跟他们有限的能力搭配的行动机会;然后制订出一个现实状况所能容许的目标,通过所得到的回馈,密切注意一切进展。只要一实现目标,他们就提高赌注,为自己部署更复杂的挑战。 ……曾被苏联秘密警察囚禁在莫斯科卢比扬卡监狱一年多的陶瓷设计家伊娃·伊索,靠着估计如何用手头找得到的材料制作一件胸衣、在脑海里跟自己下西洋棋、用法文跟人进行虚构的对话、做体操、背诵自己写的诗句等办法,才不至于发疯。 索尔仁尼琴在列弗尔托沃监狱的一名难友,把世界地图画在牢房的地板上,假想自己横渡欧亚大陆,前往美洲,每天只走几公里路。……
练习冥想吧,这是多么重要的生存技能呀!
五 意识
人真的是很奇怪、很独特的物种,我们有一套为自己编造叙事的自我意识。
某些时候,自我意识会突然间,反过来追问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的本质。
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告诉我们,这没啥神奇的。
你头脑中,那默认永恒喋喋不休的声音,叫默认模式网络(DMN,Default Mode Network),在静息的时候,就会启动,给你自我参照,内心叙事。
而你集中注意力做事的时候,(Task-Positive Network, TPN)任务正网络是活跃的。
舒适的心流状态下,DMN总是处于抑制状态的。
你内心喋喋不休的声音,是不是总在评判,总在规划,总在担忧和焦虑呢?那当然是不快乐的。
不过,真的有人,他们如此得幸运,他们还亲口告诉我:不是。我内心,没有那个声音。
太羡慕你们了。
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指代人类存在。
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在世”(Being-in-the-world),即与世界、他者和自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结构。
世界不是外部的“容器”,而是此在通过关心(Care,Sorge)和实践构建的意义网络。
此在是无法选择出生、性别、身体、以及父母、家族、国家和时代等初始环境,是被“抛入”(Thrownness,Geworfenheit)一个既定的世界结构之中。
因此,我们的存在,先于我们去追问的本质。
我们的自我意识,对“抛入”这样一个初始设置,必然是不满的,因此通过“情绪状态”(Stimmung,如焦虑、烦)显现。
焦虑(Angst)让此在直面存在的虚无,意识到自身“向死而在”(Being-toward-death)。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将人类诸多心理问题,归结到存在主义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如果我们对于自己在世界上的“处境”,对于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界限、我们的潜力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果我们深入到所有层面的最底层,我们必然会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面对“深度结构”,我之后将称之为“终极关怀”。这些反思过程常常为某些紧急体验所催化。这些常被称作“边缘”或者“临界”状态,包括如下体验:面对自己的死亡、面临某些重大不可逆转的决定或者某些深具意义的图式在眼前坍塌。
你看,想要心流和快乐,就千万别像我一样,启动DMN,去问自己这么糟心的问题。
注意力集中到,你在做的任何一件,既无比重要,又绝对无足轻重的一件事情上,这就叫活在当下,Done。
英国帕拉塞尔苏斯医生罗伯特·弗拉德(Robert Fludd)于 17 世纪描绘的意识
(完)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初来乍到的朋友,建议先阅读上篇,再阅读本文,体验更加)
一 屈指数春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散户投资的门槛越来越低。
各路券商,大展身手,铺天盖地的广告之下,点点手机,就能开户。
长篇累牍、洋洋洒洒的风险提示,永远以跳蚤大小的字体,隐藏在最隐秘难见的角落。
即便如同您在网银结售汇一般,把风险提示亮晃晃地硬塞您眼前,然后30秒读秒倒计时,最终才允许进一步操作。
请问诸位看官,您是否一目十行、不明所以、划至末尾、等待读秒,直到可以点击继续?
恭喜您!成功开通了券商的融资账户。新客利率优惠,满八减二,年息只要6%哦!
铺陈到这里了,我们今天索性来看一下,融资买股,到底会发生什么。
巴菲特教导普通投资者:买指数基金吧。
巴菲特还教导普通投资者:别加杠杆。
谨遵股神教诲:入金券商,满仓SPY!
咦,咱就放了一万美元,咋地可以买三万美元的SPY呢?
恭喜您!又没仔细看风险提示吧,成功解锁新技能:满仓满融,三倍杠杆!
(注:多数券商初级融资账户,为了避免顾客速死,仅提供两倍杠杆,谢天谢地!)
咳咳,咱先别秀新技能,我们先循规蹈矩,尝试一下,原教旨主义的巴菲特建议。
我们姑且叫All In(全押)策略。
从2020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1日,五年有半的时光,一万美元,一把梭SPY,会怎样呢。
啥玩意儿啊,花花绿绿的。
老读者们或许知道,这张丑图讲了些啥。
新读者们,稍安勿躁,丑图自有丑人解。
先看第一行,一条黑色横贯中央,平平坦坦,一望无垠,从头到尾,都等于All In策略,在2020年1月1日,一把梭投入的一万美元。
灰色那条线,从一万美元出发,前期没怎么涨,后两三年翘头上涨,代表投资于无风险资产(以美国财政部13星期期限国库券利息为参考)的收益情况。
五年半的时间,累积多了1500多美元,大概只有15%多点。
掉书袋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成本。
用人话说,就是如果有波动(风险)的资产或投资策略,在5年半的时间里,无法提供高于1500美元的收益,那么去承担这个风险,就是【极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闭眼买国库券,就能给你这个收益。
最顶上绿色线,就代表我们这10000美元,在2020年初买入SPY,直到今天的收益情况。
下面蓝色和底部绿色的填色块,分别代表SPY本身价格的上涨(资本利得),以及累积现金分红(已扣除30%股息税)。
哇!这一万美元,变成了2万美元诶!生生涨出来1倍!远超国库券收益!
而且,对应的分红,完全留存了现金,有900美元呢,完全没有拿去再投资。
巴菲特称不我欺!
第二行图,代表收益率情况。由于我们仅仅在2020年初一次性投入10000美元,因此简单的投资回报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和时间加权收益率,三条曲线完全重合。
总回报差不多正好翻倍,100%,年化高达13.5%,很不错啦!
黄色线baseline,代表SP500指数本身的涨幅(不记分红),大概年化12.6%。
第三行图,代表投资组合的回撤情况,亦即从前期的最高点,向下的跌幅。
黄色的Baseline,是不考虑分红,SPY价格本身的跌幅。
蓝色则是加入分红后,资产和现金组合的回撤情况。
因为有一定现金分红垫底,相比指数本身,后期2022年快速加息和今年关税危机下跌当中,回撤略小一些。
最后一行,很好理解,每年的年回报柱形图,叠加了年回报曲线。不再赘述。
二 弹指惊春去
好的,让我们点满新技能点,满仓满融,三倍杠杆(假设融资利率6%年息,月付)买入SPY!看看会发生什么!
新策略名字就叫3X好了!
OMG!这张图变得更加纷乱丑陋了!
当然啦,3X威武,就是要不明觉厉!
没关系,让我们条分缕析,逐个拆解。
第一行,多了一条深色红线,蓝线和绿线也分开了。
那条红线,就是令人又爱又恨、既可以事半功倍、更能够事倍功半的——融资、负债、杠杆、借贷。
说人话,就是你借来的要付利息、最后还要还本金的钱。
蓝线和绿线,在有了融资杠杆的情况下,被分开了。
蓝线代表总资产,绿线代表净资产,即总资产减去负债(深红线)。
相比于原教旨主义的巴菲特教诲,3X策略,让我们初始的一万美元,最终变成了……三万一千多美元!威武神勇!
谨遵巴菲特教诲,只能获得翻倍收益而已。加了三倍杠杆,又多了一倍收益,为何不呢?
廉颇老矣!不加杠杆,不用3X,“你们就慢慢爬吧!”(美剧《Billions》台词)
且慢,让我们仔细看那条绿线,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2020年3月,由于疫情爆发,美股下跌快速凌厉,连续触发熔断,还记得么?
绿线最低点,似乎接近归零了?
直观解释下,净资产跌到0,也就意味着,还完贷款,啥都不剩。
我们看第三行最大回撤,棕色线,代表净资产的回撤情况。
没错,最低点的回撤幅度,高达-93%!
3X的祝福,同样也意味着,3X的诅咒。
本金一万美元,在最风雨飘摇的疫情熔断期间,仅仅剩下700美元。
且问,您到底要多大心脏,才经受得住这般下跌?
划重点:通过券商融资加杠杆,最大的问题在于,资产价格是弹性的;而券商风控线,以及你手头的融资债务,却是刚性的。
啥是风控线?券商那么奸诈,才不会等你把净资产亏到零点,才找你清算。
一旦账户净资产,跌至仅剩融资债务的某个比例(通常为25-30%),券商会要求追加保证金(Margin Call)。
比如,初始现金10000美元,融资10000美元,两倍杠杆,全部买入SPY,券商要求账户的净值必须保持在融资债务(10000美元)的30%以上。
先不考虑利息支出,那么当SPY下跌35%,总资产下跌7000美元至13000美元,净资产就只剩3000美元咯。
恭喜,券商可能开始要求追加保证金啦。
那我不理不问,俺滴3X策略,主打一把梭死扛到底。
呵呵,接下来,可就有得玩咯。
强制平仓(Forced Liquidation)了解一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券商自动卖了你的持仓还贷。
怎么可以这样?当然可以,开户的时候,您不是阅览过跳蚤大字体的100页风险提示了么?
市场剧烈波动、流动性不足期间,强制平仓都可能卖不出去,那就有【穿仓】这种神奇的事情啦。
那是啥,就是账户净值成了负数。哎呦,这可不行,客官您可要给券商交钱,补到零哦。
也就是说,通过券商加杠杆融资,根本不可能实现3X策略的最终结局:券商乖乖等你净资产下跌93%后,再触底反弹,逃出生天,创造奇迹。
熔断期间,你会收到Margin Call,如果你能在其他地方筹到现金,那或许会扛过来;但是,对3X策略来说,它已经是一个死得透透的不现实的策略了。
还记得2020年3月份的负油价么?
墙街套路深,物必得当真。
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不对,这个3X策略,太消极了。
初始阶段,3倍杠杆买入,然后就当甩手掌柜,当然不行了!
做投资嘛,当然要通过积极管理,从而避免Margin Call啦。
恭喜你!已经开始学会风险控制啦!
好,让我们依然考虑,用10000美元,三倍杠杆购买SPY。
若满足账户净值必须在融资债务的30%以上,则净资产不可跌破6000美元,此时杠杆率为26000/6000=4.33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关注,资产组合的每日实时杠杆率,控制其不超过4.33倍。
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风控系统:
每日收盘后监测,若杠杆率大于等于400%,第二天开盘则强制拆仓降杠杆:卖出SPY,偿还融资债务,降低杠杆率到300%以内。
这个策略,我们就叫3XSafe(3X安全)好了。
请看下图:
熟悉啦,首先看第三行杠杆率和回撤情况。
咦,我们的3XSafe,控制了最大杠杆率不超过400%,却为什么依然出现了465%的高杠杆率?
那是因为2020年3月无比风雨飘摇呀!
2020年3月9日,标普500触发了有史以来第二次熔断,单日下跌7%,黑色星期一!
然后,这个月熔断了四次……
距离标普500上一次熔断?那可是20多年前的1997年10月27日!
书童1/5的关注者还没出生。
看到没,即便3XSafe,每日积极监控,控制杠杆率,遇到2020年那种极端情况,依然可能被Margin Call。
别忘了,市场都熔断了,就算你在日内级别关注杠杆率上限,也卖不出去的,好不好。
OMG,Safe居然不安全了,这可怎生安好。
让我们假设,券商对我们充满信任,465%的杠杆率下,依然没有Margin Call。
那么3XSafe,最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也不过年化10.7%而已,根本比不上指数基准的表现。
巴菲特成不我欺!加杠杆,既辛苦、又危险、还赚不到钱。何苦来!
嘿嘿,好像哪里不太对?
要我说,这个策略的管理还不够积极!风控系统要求撤了杠杆后,市场安定了,得把杠杆加回来呀。
可以,让我们再来优化一下3XSafe。
假设我们更加积极地,每月初监督一下持仓,如果杠杆率低于300%,就再加仓到300%,如果高于300%就拆仓到300%,会如何呢。
我们称这个策略为3XStable(3X稳定)。
哈哈,首先注意到的是,3XStable的净资产收益率曲线,变漂亮了,年化高达17%,跑赢指数基准啦!
不过,风雨飘摇的2020年3月,最大杠杆率却能顶到近500%,还是无法避免Margin Call。
为什么最大杠杆率,比前面的3XSafe,还要高呢?
那是因为,由于我们管理积极,2020年前两个月,涨的好的时候,杠杆率下来了,于是继续融资追高咯。
上涨时3X的祝福,下跌时就是3X的诅咒。
即便如此积极管理,净资产最大回撤,依然能达到2/3,恐怖如斯。
“She was still too young to know that life never gives anything for nothing, and that a price is always exacted for what fate bestows.” (“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然,除了风雨飘摇的2020年3月,此后杠杆率几乎没有穿透400%了。
3X稳定,依然不稳定,看到没,3倍杠杆买标普,您杠杆真加太高了。
嘿嘿,告诉你一个秘密,三倍杠杆的ETF,还真的不一样了呢。
几日喜春晴
如果我们把10000美元,全部买入三倍做多标普500的SPXL,会发生什么?
马上能看出门道了吧。
哇,年化19.74%,完胜指数基准!
一万美元,最后变成了近27000美元(依然小于3X策略的理论回报)!
咦?风雨飘摇的2020,高达76%的最大回撤!会不会被Margin Call呀。
答案是:不会。
简单来讲,因为你用【现金】,买入(做多)一个美股公开市场上的投资标的:SPXL。
这个标的,最糟糕的情况,会跌到0,但不会让你因净值下跌,而追加什么保证金。
那么,会跌到0么?
严格来说,还真不会发生。
要让SPXL跌到实打实的Zero,需要标普500指数单日跌幅达到33.33%之多。
对美股市场而言,标普500指数本身,单日跌幅,有熔断机制的保护。
第一级:当日跌幅达7%,暂停交易15分钟。
第二级:若恢复交易后,继续下跌,当日跌幅到达13%,暂停15分钟。
第三级:若恢复交易后,继续下跌,当日跌幅达到20%,则终止当日交易。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熔断机制下,标普500,单日最大可能跌幅,被钉在了20%。
对SPXL来说,由于复刻标普500每日涨跌幅,那么单日最大可能跌幅,即便考虑融资等费用成本,也被钉在了60%多一点。
因此,即便风雨飘摇如2020年3月,SPXL期间最大跌幅,也被限制在77%。
即便没有熔断机制的1987年黑色星期一,道指单日跌幅22.6%,依然无法一击毙命3X杠杆ETF。
因此,相比于前面几个3X策略,SPXL,是不是更有点优势?
嘿嘿,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注意到杠杆率的变化,会发现它居然在慢慢下降,尽管仅仅从300%,下降到295%而已。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它在分红!
由于我们没有设置红利再投资,这部分现金在五年半被保留下来了,尽管也就400多美元而已。
不过,为什么这么一个杠杆ETF,会有分红呢?
这个不做过多解释,与底层标的股息,以及机构使用衍生品实现追踪逐日3X杠杆有关。
哈,我们细数一下,3X杠杆ETF相比于直接3X杠杆底层标的的优势:
在上篇中,我们认识到,底层标的连续上涨时期,3X杠杆ETF的涨幅具有复利效应。
美股熔断机制,决定了SPXL单日可能的最大跌幅在-60%,不存在清零风险。
这玩意儿居然还有分红。
几夜愁春雨
就算这么多好处,长期拿着上蹿下跳的3XETF,总觉得心里毛毛的,不是么?
如果我们不考虑管理ETF的机构,监守自盗的风险,那么长期持有3X杠杆基金,究竟有哪些需要慎重考虑的风险呢?
第一,2020年3月那种极端市场环境下,可能几天、甚至1天的时间,就直接抹掉数月、甚至数年的累积收益。
第一点一,由于熔断机制的存在,你想卖也卖不出去。
第一点二,即便你料事如神,提前挂了止损限价单,依然可能因为没有对手盘而卖不出去。
第二,即便不能一击致命,但是长期的熊市,波动性拖拽损耗被复利debuff叠加,却足以致命。
SPXL,2008年11月7日首次公开交易,躲过了金融危机期间,最恐怖的下跌阶段。
现在,我们不考虑交易成本费用,利用SPY此前的单日涨跌幅,模拟重构SPXL在2008年11月7日之前的表现。
假设2000年3月27日,科网泡沫最高点买入SPXL,经历科网泡沫破灭和08年金融危机,截至2009年3月9日市场最低点,持仓表现如下:
十年寒暑,几归于无。在此不再过多解读,大家各取所需。
至此,对3X杠杆ETF,书童已提遍伤春句。
那么,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ETF,该束之高阁么?
答案四个字,送给大家:浅尝辄止。
具体策略,当然会在该系列最后一篇文章,奉送大家!
(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最近和香菇重温SYFY的苍穹浩瀚,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对行星轨道参数、恒星生命周期的诸多记忆,才蓦然想起,已经把对天文的爱好搁置了那么久。
大理才村,洱海畔,凌晨一点,叫醒睡迷糊的香菇,一起登上客栈楼顶,香菇第一次被一泻银河与无数星辰深深震撼,十三年了。
小谷围岛东校区,本科宿舍楼顶,三五好友,凉席被褥,追狮子座流星雨,满打满算,十五年了。
牟平海边,渔家院中,夏雨过后,碧空如洗,残阳既逝,书童第一次被一泻银河与无数星辰深深震撼,十七年了。
记得那时候,正是陆续发现系外行星(太阳系外行星)的时期,很好奇如今情况如何。
搜了一圈书,三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023年9月出版,介绍系外行星的《二十个世界:系外行星的非凡故事》。
前面放的引诗,是义务教育阶段所学过的,心目中最怪异的一首诗。
这首七言乐府诗,基本对仗押韵,但读起来,又有种不太协调工整的感觉。再看诗中意象,更是有种光怪陆离之感。神妪,老鱼,瘦蛟,寒兔,好一个奇葩共赏!
记得曾经,时不时惊爆新发现系外行星的新闻,时不时蹦出个“超级地球”。仔细去看内容,哈,经不起推敲,标题党,单单知道个轨道参数,怎么可能判定宜居不宜居。
系外行星的异星世界,当然要像李凭箜篌引中的意象一般,光怪陆离、老鱼跳波才对。
一 热木星
30年前,我们只知道8颗行星。而如今,我们观测到了5893颗(据Grok)系外行星。
书中第一章章节名:陌生的世界。
受限于观测手段,很多系外行星,是通过掩星(行星运行到宿主恒星前方)观测到的。
因此,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很多系外行星,都具有相对较短的公转周期、且距离宿主恒星比较近的特点。
这么观测出来的,包括人类1995年观测到的第一颗系外行星51 Peg b在内,很多都是热木星(Hot Jupiters)。
所谓热木星,或气态巨行星,质量接近或超过木星(0.3至10倍木星质量)。
它们的轨道非常靠近母恒星(周期通常<10地球日),因此容易通过掩星法观测到。
热木星太接近宿主恒星,通常已经被潮汐锁定,行星的一面,永远面朝母星。因此行星表面温度极高,昼夜半球温差也很大(如果没有大气层)。
狂野且不宜居的行星,约占已确认系外行星的10-15%。因探测偏差,早期发现较多。
发现了如此多热木星,这么奇怪的东西,或许侧面也可以说明,拥有行星的恒星系统,在宇宙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地外生物存在可能性更大啦!)。
51 Peg b的艺术家想象图和基本已知参数,发现者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 超级地球
我们当然对这些狂暴的热木星世界没什么兴趣,我们关心的是类似地球的行星。
2021年圣诞节,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升空,我想,应该终于能够看清,那些位处宜居带的系外行星,究竟有没有适宜的大气层了吧。
我太天真啦。
如果一颗行星所接收到的来自其恒星的光和热的总量恰好使它的表面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那么就可以说这颗行星处于宜居带中。
关于类太阳恒星周围的宜居带中存在的类地行星的数量,两个研究团队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其中一个团队认为大约22%的类太阳恒星周围的宜居带中存在类地行星。而另一个团队的数字是2%。
22%和2%,尽管相差一个数量级,可远远谈不上,达到10的n次方之一这种概率,不是么?
如果你知道德雷克公式,这是用来估计银河系之中,能够以无线电和地球通讯的外星智慧文明数量:
我们来遍历一下这些参数:
首先,银河星系大约拥有1,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远多于人类数量),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基数。
现在我们知道,fp和ne,似乎都不算太差的数字。
但是剩下的四个参数,就很难确定了。
那么观测中,发现了哪些类似地球的行星呢?
根据微引力透镜事件的特征分析,天文学家估计OGLE-2005-390L b的质量相当于地球的5.4倍,比海王星的1/3还要少。
所以,再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异星世界,而我们在太阳系中无法找到与它相似的行星。它的大小处于类地行和冰态巨行星之间。像这样的行星世界,我们既可以把它称为超级地球,也可以称为小海王星。
超级地球!这个名字太振奋人心了吧。
但是,超级地球恰好位于宜居带,这可不容易了。
OGLE-2005-390L b所环绕的是一颗小型恒星。这颗恒星的质量小于太阳质量的1/4。OGLE-2005-390L b的微引力透镜事件的特征表明,它与恒星的距离至少相当于2.1个地日距离。
你知道了,这是一片寒冷的异星冰世界。
OGLE-2005-390L b的艺术家想象图,母星质量只有太阳1/4,它却距离母星达2.1日地距离,太冷了!
三 啱啱好星
究竟哪里,才会有一颗啱啱好(刚刚好)的世界,温暖,舒适,宜居,成为孕育生命的渊薮?
本节所要介绍的行星是开普勒-10b。这颗行星是在2011年被发现的,即发现开普勒-36系统的前一年。开普勒-10b是一颗“类地”行星。对于这颗行星,这个“类地”倒是名副其实的。
开普勒-10b是一颗小型行星,半径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47倍。通过观测这颗行星所导致的其恒星光谱上的黑线的变动,天文学家发现它的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3.3倍。根据质量和半径,天文学家计算出开普勒-10b的密度相当大,属于岩质行星这一类。它是由岩石和铁构成的,就像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开普勒-10b在其星体结构上与地球相似。同时,它所环绕的恒星也类似于太阳。不过,它在另一个方面却与地球完全不同,那就是它的表面温度。开普勒-10b极为靠近它的恒星,所以处于潮汐锁定状态。它的一面永远朝向它的母星,接收到的恒星辐射远远要比地球大得多。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它的昼侧温度达到了大约1500℃。这意味着它无法孕育出基于液态水的生命。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颗炽热的类地行星或一颗超级水星。
开普勒-10b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第一颗被发现的系外岩质行星。
艺术家想象中的Kepler-10b的地表,由于距离母星太近,这是一颗炽热的熔岩地狱星。
尽管开普勒-10b显然不宜居,但令人乐观的是,更多的岩质行星被发现。其中有一些,的确很有潜力,类似地球!
由于TRAPPIST-1放射出的光线相对较少,TRAPPIST-1的宜居带也比像太阳这样温度更高的恒星离得要近得多。尽管非常靠近恒星,并且公转轨道周期很短,但在TRAPPIST-1系统中的某颗行星也许能够支持液态水的存在。
TRAPPIST-1e是一颗大小与地球相当的行星。而它的表面是否存在液态水,取决于它的大气成分。然而,它处于一个与我们地球完全不同的天体物理环境之中。它的一个半球处于永远的黑夜之中,而另一个半球则不断地被它的恒星所加热。
看起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嘛!但是这些系外行星,离我们实在太远了,我们很难确切知道,它们究竟大气组分如何,更不必说地表又是怎样的情况。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最近观测结果,发现TRAPPIST-1a和1b的大气已经完全被母星剥离,但没有提供TRAPPIST-1e的更多信息。
TERAPPIST-1系统中,陆续发现了整整7颗岩质行星,不可思议!
Grok说,最接近地球的岩质行星,本书当中并没有提及,同样是由开普勒望远镜,2015年发现的,开普勒-452b。
开普勒-452恒星比太阳大10%左右,诞生了60亿年,太阳年轻一点,46亿年。
开普勒-452b的半径大概相当于地球1.6倍,质量5倍左右,因此被归为超级地球。
它与母星的距离大约相当于1.05个日地距离(非常接近地球),公转周期385个地球日。
但是开普勒-452系统距离我们太远了,1400多光年,我们对开普勒-452b的大气成分,依然一无所知。
无论如何,我们仅仅发现了不到6000颗系外行星而已,即使宜居星球的比例非常小,基数依然非常之大。
即使大气成分适合孕育生命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数依然是大的。
Grok这么说,挺有道理的:
宇宙中生命可能广泛存在,但类似人类的高等智慧生命或极为稀缺。 系外行星研究表明,银河系内约有数亿颗宜居带行星,含碳、氢、氧等生命基本元素普遍存在,陨石和星际尘埃中也发现有机分子,暗示简单生命(如微生物)可能普遍。地球上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进一步支持这一可能性。然而,从简单生命演化到高等智慧生命需跨越复杂门槛,如多细胞结构、神经系统发育等,地球耗费40亿年才出现人类,显示其偶然性。“大过滤器”假说提出,智慧生命可能因环境灾难或自我毁灭而罕见,费米悖论也暗示智慧文明稀疏或信号难以探测。地球生态系统是类比:生命形式多样,但仅人类拥有高等智慧。当前技术局限无法确认系外生命,未来如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可能通过大气光谱揭示生物标记。智慧生命或因时间、空间分布稀疏,难以接触。宇宙或充满简单生命,但高等智慧生命可能是罕见的“宇宙孤例”,需更多观测验证。
Kepler-452b艺术想象图,以及与地球基本参数的对比
三 流浪行星
如果你知道,刘慈欣有一部小说《流浪地球》,描述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人类构建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寻找新太阳的故事。
其实宇宙之中,的确有流浪的行星,而且陆续发现了若干颗。研究估算,甚至可能大量存在。
与HR 8799 b的这种相似性,让PSO J318.5-22从原本注定籍籍无名地被归入天体的一个大类别之中的褐矮星,变成了更为有趣的东西,一颗可能形成的年轻行星。天文学家测算了它的位置、穿过天空的运动方式、视向速度和与地球的距离。这些都表明PSO J318.5-22与绘架座β移动星群以同样的运动方向穿过太空。这意味着,它很可能与绘架座β移动星群有着同样的起源,因此它们有着同样的年纪。天文学家根据这一点推测它的年纪大约为2400万年。根据PSO J318.5-22的年纪,以及所观测到的亮度、颜色和距离,天文学家可以算出它的质量大约相当于木星质量的8.5倍。这使我们明确得知,它的质量低于行星质量的最高限度,即木星质量的13倍,这是引发星体内核中的氘聚变反应的最低质量限度。那么,它是一颗单独在太空中游荡的行星。这颗行星为什么会单独在银河系中游荡而没有它的母星呢?
宇宙中孤独流浪的PSO J318.5-22艺术想象图
四 恒星守灵者
恒星现在推动着自己走向死亡的终结。铁在聚变反应中生成新元素,但不会释放能量,因此也无法提供阻止恒星坍缩所需的热量。这颗恒星的内核具有非常大的质量,甚至连电子的简并压(在每个能量层级只能“容纳”有限数量的电子的奇特效应)也无法阻止它的坍缩。星核坍缩产生的冲击波导致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抛掉外层。在恒星正中残留下来的,要么是一颗中子星,要么就是一个黑洞。中子星是比白矮星的密度大几百万倍的天体。如果在阿姆斯特丹铺上5厘米厚的中子星物质,那么这些物质的质量将相当于地球的质量。
中子星都很小,仅仅有大约10公里宽,却拥有恒星级的质量。这就是说,在中子星的表面有着非常强大的引力,这导致它的表面非常光滑。在中子星上的高山只会有几厘米高,否则就会因自己的重量而崩塌。
恒星死后,变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还会有行星围绕旋转么?
似乎不应该没有,即便死后的恒星,依然有很大质量,能提供足够引力。
我们还真发现了一些。
也许形成了PSR B1257+12的那颗恒星,具有另一颗小质量的伴星。经过一段时间后,这颗伴星也死去了。但由于它的质量较小,它在死亡后变成了一颗白矮星。随着时间推移,这颗白矮星和PSR B1257+12会因引力波而失去能量,并以螺旋形路径相互趋近。这两个天体并没有合并,白矮星一旦过于靠近PSR B1257+12,它接近这颗中子星的一侧所受到的引力将比另一侧大得多。这个引力差将把这颗白矮星撕成碎片,就像在上一节中的GD 362撕碎小行星一样。
来自解体的白矮星的物质将在PSR B1257+12附近形成一个巨大的物质盘。这些物质中的一部分将落在PSR B1257+12上,加快它的旋转速度,并点燃这颗宇宙灯塔的提灯。而另一部分物质则会形成行星,这类似于在HL Tau周围的物质盘中形成行星的过程。构成这些行星的物质都来自这颗被摧毁的白矮星。由于构成白矮星的大部分物质是碳,所以这些行星将拥有结晶化的碳质星核。这意味着在PSR B1257+12周围的行星会是10万亿兆克拉的巨大钻石。
这个过程能为脉冲星提供足够的物质,既可以形成行星,也可以加快脉冲星的旋转速度,让它起死回生。只有极少数的脉冲星拥有邻近的白矮星作为伴星,这就意味着这种解释也满足了罕见性的条件。
人类发现的首批经过确认的系外行星,迄今可能仍然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最为离奇的世界:环绕着一颗僵尸脉冲星运行的数颗巨大钻石。在未来,我们也许会发现更为熟悉的行星,但也有可能更为离奇。
PSR B1257+12的艺术想象图,围绕着脉冲星旋转的行星。
Grok说,截至2025年5月,类似 PSR B1257+12 这样围绕“恒星坟墓”(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行星数量非常有限。这些行星通常被称为脉冲星行星(pulsar planets)或围绕白矮星的行星,因其形成和生存环境极端,探测难度极高。
最近,发现了环绕白矮星运行的行星:
WD 1856+534 b:一颗围绕白矮星的木星大小行星,距地球约80光年,轨道周期1.4天,距白矮星约0.02 AU。 发现时间:2020年,由TESS(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和JWST确认。 特性:这颗行星可能在母星演化为白矮星后幸存,或通过动态交互迁移到近轨道。表面温度极低(约164 K),是已知最冷的系外行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