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圣诞假期,在Kindle上读完了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从0到1》,很短,十万字出头。很早就知道这本书,2019年前后简单翻了一下,但当时对商业没什么兴趣,没任何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甚至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这次阅读,不禁时时击节赞叹、处处拍案叫绝。记得上一次读经济金融类书籍,体验到这种连续的思维火花与心流,已经是三年前那本介绍复杂经济学的《财富的起源》。这三五年来,懵懵懂懂中的一些思考,自己尚不能抽象化、概念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在《从0到1》中,Peter Thiel似乎恰恰针对我种种不成熟的想法,给出了非常精准贴切的陈述。
我想不仅对企业来说,竞争是坏的,垄断是好的。对个人成长轨迹和职业发展来说,同样如此。一旦企业或者个人参与到同质化竞争当中,就已经入了“局”,或者说已然只能作为游戏的玩家,无法成为牌桌外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无法从被动者成为主动者。
Peter Thiel随后拆解说明,垄断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建立壁垒,获取持续的高额利润。
从这四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壁垒,或者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事实上,在诸多讨论价值投资的书籍和资料中,这四个方面,早已通过各种大同小异的表述方式,反反复复被提及。
技术创新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壁垒或护城河。简单而言,你有技术,那么你能做到的,别人就做不到;或者你十分钟搞定的事情,别人要十天甚至十个礼拜才能办到,那没什么好说的,市场一定都会去找你。
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比较容易混淆。我是这样理解的:网络效应从用户角度考虑,第n+1个用户的进入,能够同时提升前n个用户使用该产品的价值。比如微信、抖音等等,用的人越多,那么这个平台的价值越高。用前些年流行的buzzword来说,叫平台经济。
而规模效应需要从企业端理解:当企业的生产或运营规模扩大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升利润率。比如高端CPU/GPU制造,即便在已有生产环境的情况下,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封装出第一枚成品,成本已然要数亿到数十亿美元。而整个管线打通,大规模批量生产后,面对市场数十亿上百亿颗芯片的需求,前置成本分摊到每一颗芯片则显得微不足道了。
此外,所谓某一特定企业的“商业模式”或“生意模式”的好或者不好,其商品是否具有“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是两个很重要的评估维度。
而品牌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忠诚和认知,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它让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往往可以带来溢价、较高的市场份额或更强的客户黏性。
之前听半拿铁的Podcast,记得提到中国一些试图跻身含糖饮料市场的企业,会将自己的产品摆到可口可乐的旁边,以使得顾客潜意识中锚定自身品牌的位置,并且更大概率在冷柜中看到自己的商品。这已经充分体现了可口可乐巨大的品牌优势。品牌优势的建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积累市场的信任和用户的忠诚度,从而才能创造出差异化的优势和溢价能力。不仅对企业而言,对个人,也是类似的。
从无到有的创新(从0到1)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突破需要企业专注解决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而非简单优化现有产品。只有真正的技术创新才能带来指数级的增长,而模仿和改良只能带来线性增长。创业者应专注于构建新技术,而非局限于现有市场规则。
我想追求技术突破,其实可以概括为升维策略的一个特例:亦即不在现有的维度,去参与1到n的同质化竞争;而是在另一个坐标轴上,突破从0到1的质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将现在的高速铁路和智能手机,拿去展示给100年前的人,他们会惊叹于高速铁路,但一定认为智能手机是类似魔法的存在。因为智能手机,对100年前的人来说,存在于当时并不存在的一个技术维度上。
而更宏观意义上的升维策略,未必需要技术突破来实现,更依赖于out-of-the-box的思路,比如洞察市场中潜在的尚未被满足的新需求。比如淘金潮时期,所有人都去挖金矿的时候,诞生了牛仔裤的鼻祖李维斯;又或者如今所有人都在挖加密货币或者卷AI赛道的时候,一举吃尽所有利润的英伟达。别人挖金矿的时候,去卖水,卖铲子,卖矿工头盔,卖牛仔裤,这就是在升维。
创业初期应该专注于一个非常小且具体的市场,以便快速占领市场、建立壁垒。小市场更易于精确定位用户需求,同时规避与大公司直接竞争。一旦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逐步扩展到更大的市场。这种渐进式扩张路径降低了风险并提高了成功率。
虽然看上去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实我之前总会先考虑,尝试这个行业,市场够大么?比如我认为教培市场、留学咨询市场很大,值得尝试和进入;而气象市场太小、太集中。这个分析当然是没问题的,而且从商业模式角度而言,气象行业有非常、非常多的困难。但市场大小本身,却不应该作为离开/进入某个市场的理由。当时朋友提醒我,市场大,你能分到多少,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所以能不能接到第一张订单并做成,成为进一步撬动下一笔交易的杠杆,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只有先想清楚了商业模式,才值得去争取第一张订单。
最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往往源于被忽视的领域。创业者需要敢于挑战常规智慧,提出独特的见解。例如,思考“哪些普遍被认为正确的事情实际上是错误的?” 这种反直觉思维能够帮助企业发现被低估的市场和技术机会。
我想这其实是最难的。查理·芒格也一直强调逆向思考得重要性。我觉得逆向、包括升维思考,不仅仅需要非常长时期漫长枯燥的积累,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思考-行动的试错,才能逐渐扩散决策树的搜索域;而且,过程中需要克服非常多人性的枷锁以及环境的桎梏。前两天看到,最新研究发现人脑认知中枢,最初演化出的功能就是空间定位和导航(趋利避害);因此思考本身,有点类似于在抽象的思维空间中,检索出一条最优路径。一旦检索出来,人类就倾向于路径依赖,形成定式,很难再从其他维度思考。更艰难的是,家庭和社会环境本身,就在规训其中每一个体,某种程度去给个体灌输既有的立场观点,沿着特定的“成功”轨道去爬天梯、刷KPI。最后,即使个体有了独特的思维见解,行动与否,行动过程如果遇到阻碍,周围的支持体系是否健全,往往成为另一维度上的巨大风险。
所以,最终看似一点就破的独特思路和见解下诞生的成功企业,往往源自创始人漫长枯燥的积累,和孤独痛苦的求索。
优秀的团队和清晰的长期战略是创业成功的核心。创始团队需要高度互信,并有明确的分工和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企业需聚焦长远目标,而非短期利益。一个没有长期愿景的公司很难实现持续创新和增长。创业不只是关于产品,更是关于团队和未来的承诺。
话说上个月去拜访一位非常敬重的领导。聊天中长辈提到,做领导,带团队非常非常难。有能力的不听话、留不住;听话留下的,能力不行。
尽管我对企业管理毫无经验,但听了长辈的描述,深以为是。人是有自由意志、七情六欲的,每个人又那么不一样;甚至一个人的今天和明天,都可能非常非常不同。而我又凭什么能够高人一等,去“管理”他人呢?因此我对管理团队和具体的人,发自内心充满了恐惧。
而管理机器和钱,就非常不一样了。机器和钱,没有思维,没有情绪,管起来不要太容易了吧。
只要你自己靠谱,懂得代码可以让机器翩翩起舞、而时间可以让资本枝繁叶茂;那么机器就会沿着你设定好的、特定的管线,做出任何数字层面的复杂行动;而钱则会在诸多次遵循概率论的流出流入之后,不断接近收益的数学期望。
前段时间看了陈志武教授写给他女儿的《二十四堂财富课》,试图向他女儿解释,为什么他的基金管理公司,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书中提到他女儿并没什么特别感想,而作为读者的我,却在另一个时空中击掌称快:在机器和钱面前,你就是上帝。
(完)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 ——苏洵 《权书》
距离2024年结束,只剩下最后两个交易日了。2024,的确是大奇迹年!
即便经历了2023年24%的涨幅,如最后两个交易日没有大的调整,今年SP500仍将维持20+%的涨幅。大盘指数连续两年20+%涨幅,在百年美股历史上当然不是没有出现过,1990年代末科网泡沫时期,甚至保持了连续长达五年,每年都飙涨20%以上。有趣的是,回望2024年初,几乎绝大多数机构,都给出了相当保守的预测,普遍认为,美股2024年的回报,将落在5-10%范围内。
更令大家好奇的是,这波2022年末到2023年初,随着chatGPT引爆的AI浪潮,究竟还有多少后续推动力,继续助推美股整体升势;以及现阶段AI相关的美股热门标的,究竟又有多少水分,是否会重演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一地鸡毛的惨剧?
至少目前而言,SPX连续两年20%+升幅,还远远没有酝酿到2000年初的泡沫化程度。与此同时,美股头部科技股MAG7的营收状况与估值水平,与2000年科网泡沫阶段的头部公司相比,已然也是云泥之别。如果2025年不再重复科网泡沫时期的疯狂,以巨头们轻松秉持的20%甚至更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未来几年,是很容易消化25-40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当然,问题的关键是,能“轻松秉持”么?
我想目前市场的共识是,AI变革的浪潮已经启动,停不下来了。即使重现2000年的狂热,最终以泡沫破灭收场,但余烬中,依然会涅槃而生Google和Meta(Facebook)。AI变革的趋势是真实的,是紧接着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变革的下一阶段,最具颠覆性创新潜力的发展方向。任何一位参与者,都笃定自己能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下一阶段的AI叙事,是否会进一步上移到应用层?硬件究竟依然是英伟达主导,还是在一系列ASIC厂商中孕育出下一个推理侧的巨星?软件的逐步渗透,又将把最肥厚的利润倾倒给哪一家幸运儿?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更加专业的行业知识,也必然受到经济形势和商业环境的扰动。与其去刨根问底,不妨慢慢灌溉一片花园,静待他日花开。
2022年,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连续快速加息,整个市场流动性持续紧缩。各类资产价一路下跌,直到2022年10月,SP500下跌25%,黄金下跌20%,美国长债价格几乎达到腰斩位置,而比特币更是从6万多美元一路跌到1.6万美元,跌幅达到惨不忍睹的75%。在这几乎触发系统性风险、开启新一轮衰退的临界位置,美联储终于释放减缓加息的预期指引,随后,一鲸落而万物生。
从2020年新冠疫情Lockdown危机时无限制的流动性保证,到2021年末承认通胀不再是“暂时的”,再一路快速加息直到2022年10月末边际放缓,Powell实际上带领美联储,在新冠疫情这种全球危机下,出色地施展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货币政策组合措施。
很多市场参与者,会事后诸葛亮地谴责,美联储应该提早6个月到9个月开始加息,这将更有利于扼杀通胀在萌芽之中,也不会助长2021年的美股泡沫。这样2021到2024年的经济叙事,以及金融市场演变轨迹,也将更加温润丝滑。
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观点。那么在经历了2023到2024年,连续两年高回报、低波动的大奇迹年之后,整个市场估值已经从2023年初健康的低估值状态,到达目前相对昂贵的估值;作为市场参与者,会因为整体估值高低或者笃定自己的“预测”模型完全准确,从而选择完全空仓离场或者All in么?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要去强求他者要把一切做到尽善尽美。
终于进入正题,让我们来展望一下2025吧。
2025年,美股是否依然会延续2023-24的奇迹升势?一如2000年科网泡沫一般,形成一场空前的AI泡沫?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至少目前,就各机构都发布的展望来看,尚没有激进到预测SPX将在2025年达到7200点(亦即20%升幅)。
从货币政策所处位置来看,美联储已经开始边际收紧,示意放缓减息步伐,或许利率中枢,就在3.5%-4.0%附近。
更大层面的宏观经济到地缘环境,更是没办法预测的事情。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Howard Marks所说的“Sea Change”,还是Ray Dalio口中的“Paradigm Shift”,抑或目前的地缘环境所显示的,米尔斯海默“攻势现实主义”已然彻底击败了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粗略来看,整个人类社会,应该是在近十年间,逐步经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从这个转折点转头回顾,短则对应一个30年尺度的位相;长点的话,或许能达到70年的样子。至于是否可能是更长尺度的转折,谁也不清楚。而向前眺望,也没人确定,未来会怎样。
但是,这一切都是你因尝试和学习投资,而延申出的、更丰富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渴望(这当然很好),却决然不是你买入或卖出的依据。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经过2023-24年的飙涨后,美股整体变贵了,但又没贵得离谱。
我也煞有介事地,给MercuriusLite做了基于统计指标的“预测”模型。这个模型提示我,2025年,或许会更接近2018年,对美股来说,可能是个高波动、低回报的年景。当然,我很可能在明年末被现实打脸,但从累积更多浮盈的角度而言,就算被现实打脸,也值得期待,不是么?
很多游戏中,都有进攻姿态和防守(格挡)姿态的切换。防守姿态下,往往以牺牲玩家的进攻伤害,而换取对敌方伤害的抵消或减免。2022年末到2023年初,平均20倍市盈率的SP500,相较于4-5%的无风险利率,是一个公允的甚至稍稍便宜的价格。那个时候,选择进攻以博取更高的输出点数,是明智的。而2024年末,面对25倍市盈率的SP500以及高度收窄的市场谱带,或许更谨慎一些,切换到相对防守的姿态,是更明智的主张?
自从2015年最早接触投资(投机?)以来,满打满算,已然十年春秋。现在回首,最重要的转折点,莫过于2016年,去美国交流期间,发现美股交易,买卖一手只要求1股耶!对于我这种穷学生,游乐场的门槛太低了吧!立刻开Robinhood账户,反正没有交易手续费,两三千美元入金,从此玩得不亦乐乎。
记得当时,看到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超过了2000年泡沫高点,英明如我,乾纲独断:科技股太贵!英明如我,当然不会去买这些,所有人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明显高估的股票嘛。英明如我,当然要去学格雷厄姆,学巴菲特,学芒格,去中小盘找“烟蒂股”啦。
于是,2016年末,巴菲特重仓买苹果,我三百美元送给了破产清算的GNC。
这么多年过去,总收益率最高的一笔交易,大概是这样:2017年初,尽管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老巴怎么就买了苹果?但还是懵懵懂懂,跟着老巴,买入了4股苹果。八年过后,那4股苹果,应该是经历了1拆4,变成了16股;再后来,又差不多翻倍了吧?
只不过,到今天为止,尽管苹果已经贵到,完全没办法下手再买更多的价格,但这些年来,在苹果上,只有买入,没有卖出。以至于今年巴菲特抛掉了2/3的苹果持仓之后,我还是没有跟着老巴,哪怕卖出1股苹果。所以,究竟这笔交易,总收益会有多少,是会继续增加,还是老辣不过巴菲特,苹果将要跌到没朋友?还真不知道呢。
2025,依然要这样告诉自己:成为你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完)
“Heavy is the head that wears the crown.”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英国王室的王冠,究竟有多重?
圣爱德华皇冠(St. Edward’s Crown),1661年制造,英国君主举行加冕仪式时专用的皇冠。 这顶皇冠主体以纯金打造,镶嵌了444颗珍珠宝石,重量达到2.23公斤。
头顶接近5斤的珠光宝气,真不是件容易事。
这次的主题,是为了让我们看看货币体系中,谁能承受王冠的重量。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黄金,就已经稳稳坐在最顶端,头顶桂冠,当之无愧。
金,金属,原子序数为79,原子量为196.9。它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元素。据信这种重元素,只有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也就是超新星核合成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
若要人工合成金,那可是需要模拟中子星碰撞,原子核反应。是的,只有粒子加速器可以办到极微量痕量的点石成金,可这也就等价于,完全没有意义。
而想要合成大大的钻石,仅需一枚小小的钻石种子,加上合适的高温高压反应物催化剂,对聪明的人类来说,不过是轻驾就熟的化学工业。
哈,金的王冠,可真是重啊。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有史以来,人类已开采大约212,582吨黄金,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1950年之后开采的。黄金几乎坚不可摧,因此所有已开采黄金仍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世界上。如果将现存黄金全部堆放在一起,其形成的纯金立方体边长仅22米。
而地表之下,仅剩59,000吨探明且未开采的黄金,按每年人类大概开采3000多吨黄金的速度,那么,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
1912年,有一位叫约翰. 皮尔庞特.摩根的家伙,在美国国会上说:“只有黄金是钱,其它的都是信用”。如果你知道摩根大通银行,他也就是这个JP Morgan。 而在此之前,美国发生了1907年金融恐慌,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06年高点下跌达50%,纽约主要银行都处于破产边缘,若非摩根接手,当时没有任何的机制来挽救他们。
要知道,1907年的美国,实行的是1900年颁布的金本位制度。1美元,严格对应1.5克黄金。哈,企图与黄金一起带上王冠的美元,1907年就无法承受此等重量。
“只有黄金是钱”,是的,只有黄金,才承担得起货币金字塔顶端,最沉重的货币王冠。
事实上,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与金本位相差不大的金银复本位制度。根据1792年颁布的《铸币法案》,规定1美元等价于24.1g纯银,Quarter Eagles(2.50美元)金币,对应4.01g纯金。 银之所以同承桂冠,是因为在英殖民地时期,流通货币十分混乱,当时西班牙银元由于其高成色和广泛接受度,非常流行。
理想都是美好的,仅仅七十年后,发生了美国本土上唯一一次战争:南北战争。战争对经历其中每一个人类个体来说,都是极度残酷的;对于政府而言,也是极度烧钱的。 这种特殊的时期,如果货币总量,还被金银总量和开采量所束缚,那如何才能为战争筹款?金银复本位制度,在所谓Greenback纸钞的发行之下,宣告中断。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描述Greenback的:“the notes were legal tender for most purposes and carried varying promises of eventual payment in coin but were not backed by existing gold or silver reserves.”
有趣,如果这种纸币不再有贵金属背书,却又能保证最终能够采用贵金属硬币偿付,这可如何能够做到?
别说,尽管南北战争期间,Greenback经历了幅度不小的贬值。但战争结束后,1879年,包括绿背美钞在内的各式货币,与黄金再度挂钩,联邦政府还真做到了:守信。
而实现的过程,是相当痛苦的。联邦政府严格控制支出,花了许多年,才逐渐消化掉战争赤字。
区区绿背纸,却要与黄金平起平坐,头顶货币桂冠。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1900年-1933年,黄金的价格被固定在20.67美元/金衡盎司(约31.1g)。哦,不要忘了,1929年,腐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遭遇了不可逃避的大萧条。
为了应对大萧条,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即被后人冠以鼎鼎大名的罗斯福新政。
一系列新政措施当中,有一部1934年签署的《黄金储备法案》。该法案规定,私人【不得】拥有黄金,所有美国人都【必须】把黄金交出来兑换成美元。
这不明抢么?不不不,当然不是,联邦政府怎么可以明抢呢。兑换价格嘛,当然要给予顺民丰厚补偿:每金衡盎司35美元。
开心吧,一瞬间,攥在手心的黄金,涨了近70%呢。当然,前提是,你再也拿不到它了。
至于1934年签署的黄金储备法案,何时才废止呢?答案是直到1974年12月,福特总统签署法案,美国人可以自由购买和交易黄金。 整整四十年的时间,美国人居然都不可以持有黄金。
而在此期间,人类经历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大势已去之时,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集了一场著名的会议,再度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即35美元兑换一金衡盎司黄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也因此加入到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哈,不错,又一次,绿纸头登上王座,只不过,不再承担20.67美元一盎司的王冠重量,咱改成35美元一盎司,总可以了吧。
还真不行。1960~70年代,多次美元危机爆发,1971年1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颁布法令,宣布美国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被称作“尼克松冲击”。
轻了70%的王冠,依然不是绿纸头能戴得住的。
今天,2024年11月30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截至最近交易时刻,报出的黄金期货的价格是多少呢?2675.56美元/金衡盎司。
100美元纸钞,长为156毫米,宽为66.3毫米,厚度为0.11毫米,重1.05g。
截至2024年10月,美国货币供应量M2,21.3万亿美元。如果全印出来,那是是重达213万吨的,纸。
什么,原来全部的钱,不是1:1印出来的?那当然啦,簿记员敲敲键盘,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何必要大费周折去搞水印、安全线、变色数字、凸版和缩微印刷这些麻烦事呢?
哦,对了,还有一个数字,如果你还记得的话:212,582吨。
(完)